9月12日上午,土壤健康山西省实验室青年学者论坛在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龙城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特别邀请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资助课题负责人浙江大学马庆旭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田静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秦树平研究员、安徽理工大学张世文教授四位专家做学术报告。活动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验室全体师生参加了活动。校党委副书记、校(院)长、土壤健康山西省实验室执行主任张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壤健康山西省实验室学术主任徐明岗出席会议。会议由土壤健康山西省实验室副主任杨治平主持。

论坛正式开始前,张强校长与四位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课题负责人签订了计划任务书。

论坛第一阶段为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学术报告,四位专家依次分享研究成果。马庆旭聚焦“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微生物分解与植物吸收利用机制”,系统阐述了多元素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有机质转化研究中的应用,提出“大分子解聚限制元素循环”的新矿化模型,为化肥减量增效提供了理论支撑;田静针对保护性农业与全球变暖的互作效应,揭示了长期增温下真菌群落周转对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驱动机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提供了新路径;秦树平以“农田关键带氮流动及其环境效应”为主题,创新研发土壤反硝化速率测定方法,量化了植物内生菌对全球N₂O排放的贡献,为面源污染阻控提供了技术突破;张世文立足矿区生态修复,介绍了基于煤基固废的土壤改良材料研发与沉陷区“水上农场”构建技术,为矿区土地功能再造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方案。四位专家的报告兼具理论深度与应用价值,引发在场学者广泛讨论。


论坛第二阶段为实验室科研骨干学术报告,四位科研骨干进行专题研究分享。李建华围绕复垦土壤质量提升,重点阐述了复垦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变特征,详解了复垦土壤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逻辑,同时提出通过有机无机肥配施加速土壤熟化的技术路径,为解决复垦土壤肥力低的问题提供方向;靳东升针对丘陵沟壑采煤损毁区治理,分享了煤矸石堆场污染防控与土地复垦的关键技术,介绍了“绿肥+轮作+培肥”的生土熟化模式,还探讨了如何通过“水上农场”“循环农业”实现损毁土地的产业价值转化,为矿区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结合提供参考;岳善超聚焦旱作春玉米生产,分析了覆盖技术与有机肥配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重点讲解该模式如何平衡作物增产需求与土壤碳库保护,为旱作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思路;闫敏围绕特色作物肥力提升,分享了有益微生物筛选与应用的研究,详解了根瘤菌与解磷菌组合对红芸豆共生固氮的调控机制,为红芸豆等豆科作物高效种植提供新方案。


徐明岗院士线上参会并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肯定四位校外专家的学术报告,认为其研究成果为山西土壤健康领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关键技术与理论参考。徐院士介绍,土壤健康山西省实验室虽成立不久,但已组建起一支以青年学者为主体的创新团队,充满活力与创新潜力;而四位专家所在团队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等方面经验丰富,双方各具优势、互补性强。他勉励实验室团队成员虚心学习校外专家的前沿思路与研究方法,同时发挥本土优势——山西作为煤炭大省与农业大省,在矿区修复、旱作农业等领域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与实践案例,可作为校外团队成果转化的“试验田”;期待双方以此次论坛为起点,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共享、联合攻关,共同促进土壤健康学科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山西力量。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校内外土壤健康领域学术交流的桥梁,促进前沿成果碰撞与融合,更强化了实验室与校外优质科研力量的联系,为后续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同时,论坛聚焦土壤健康核心议题,其成果将为山西省乃至全国土壤生态修复、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对推动土壤健康学科进步、服务相关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